□ 大河财立方评论员 陈薇
7月28日,大河财立方刊发报道《一碗烩面两个价,外卖定价凭啥比堂食贵?》,通过大量走访调查揭示了全国外卖大战中的典型异象。同一家店、同一碗烩面,堂食15元而外卖25元,这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外卖与堂食的“双轨定价”。包括在奶茶、快餐、甜品等品类中,外卖价高于堂食已成常态,部分价差甚至超30%。
外卖为何更贵?
这一现象的背后,是成本构成的差异,也是行业透明度的考验。
外卖定价高于堂食,确有客观成本支撑。商家普遍反映,平台佣金、配送费、打包物料等成本占外卖流水的20%~30%,若不提高售价,难以覆盖成本。因此,即使是连锁品牌如喜茶、米村拌饭外卖餐品的价格,也在总部定价策略之下,需纳入不同门店的租金、运营成本,在不同区域进行差异化定价。
外卖平台方则认为,不同渠道成本不同导致定价差异属行业常态,如同便利店与商超的商品价差,本质是服务形态不同的体现。
虽然有客观原因,但消费者的困惑同样值得正视。不少人疑问已支付配送费和打包费,为何餐品本身还要涨价?
这种“二次加价”的感受,源于信息不对称。
当消费者看不到佣金比例、配送成本的具体构成,甚至遭遇“缩水版”外卖时,信任流失在所难免。商家的成本转嫁与消费者的价值感知之间,出现了明显的认知鸿沟。
破解这一困局,透明化是关键。
正如业内人士建议,可借鉴打车平台的“动态加价明示”机制,外卖平台不妨引入“堂食价/平台价”标签,同时清晰标注价差构成——是佣金占比、配送成本还是物料费用,让消费者明白贵在哪儿,才能减少被“隐性加价”的疑虑。
外卖本质上提供了不同于堂食的“便利服务”,合理的成本转嫁本无可厚非。但当价差成为常态,行业更需通过规则明晰、信息透明来平衡各方利益。唯有让消费者在知情中选择,让商家在合理成本中经营,外卖行业才能跳出价格争议,真正实现基于价值的可持续发展。
责编:王时丹 | 审校:李金雨 | 审核:李震 | 监审:古筝
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和讯网无关。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邮箱:news_center@staff.hexun.com